政策扶持開啟節能服務業升級閥門
[來源:來自網絡] [作者:admin] [日期:10-05-10] [熱度:]![]() |
上海世博會的芬蘭館“冰壺”的設計體現了許多新型的環保節能理念。“冰壺”的“魚鱗外墻”以標簽紙和塑料的邊角余料為主要原料;“冰壺”頂部的碗狀開口設計,可促進自然通風,且能鋪設太陽能電池板,為展館制冷等設備提供電力;雨水也可進行回收再利用。世博會后,“冰壺”可被方便地拆卸,然后異地重建,后續利用。本報記者趙偉攝影報道
合同能源管理總產值從2003年的17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587億元。企業也從2000年的不足60家,發展到目前的500余家。不過,中國EMC行業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公布的《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使合同能源管理在政策領域獲得了強力支持,該產業在2010年進入了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本報記者姚炎中報道
近日,國務院轉發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政府將提供財政、稅收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到2015年,合同能源管理將成為中國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意見》推出后,在業界引發強烈反響。
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院副教授門淑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推出了《意見》,是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迫切要求。
門淑蓮還告訴記者,中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開始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催生了幾百家合同能源管理公司(EMC)。1998年,在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的支持下,實施了“中國節能促進項目”,分別在北京、山東、遼寧成立了3個示范性的節能服務公司,將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引入中國。
據了解,合同能源管理在實際運作中也面臨諸多難題。這種在發達國家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并沒有在我國大行其道;節能服務企業大多步履蹣跚。有專家認為,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資金困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節能企業老板對《中國產經新聞》的記者表示,由于承接節能項目需要先墊付資金,而且一般數額從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加上有的項目周期在幾年以上,“如果項目多的話,資金壓力相當大”。
營業稅過高也束縛了節能服務企業發展。據記者了解,一般應稅勞務既有適用服務產業5%的稅率,又有3%的稅率,但稅務機關“一般采用從高適用稅率的辦法征收營業稅”,這無疑給這一新興產業增加了負擔。
“2009年,全國節能服務公司約502家,共實施節能項目4000多個,總投資280億元,形成年節能能力1350噸標準煤,從業人員達到11萬人。”門淑蓮講,“由于不存在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設備實際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節能效果無法準確核實,這為交易的正常進行帶來很大困難。”
不過,從總體上看,產業規模還比較小、發展水平也較低,難以適應當前推進節能工作的需要。存在融資困難、稅收政策有待完善等問題。
據了解,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一份有關金融支持節能減排的研究報告稱,節能項目主要面臨三個風險:技術風險、融資風險和節能結果認定風險。
央行金融研究所梁猛博士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目前最關鍵的問題還在技術鑒定和節能效果認定方面。比如節能業主如何保證及時還款,節能效果如何認定,都是個問題,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不過,國都證券法律顧問李志偉卻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樂觀預測說:“雖然國內從事合同能源管理的企業受到補貼不足和融資難等困擾,但政策扶持可能打開此類業務的空間。”
上一條:[行業動態]
下一條:中國閥門制造業赴日本考察團回國
關鍵字:政策扶持開啟節能服務業升級閥門